朱允炆在还是太孙时,有一次在东阁门外神情忧虑、心情低落。黄子澄恰巧从门外经过,看见他如此模样,便走上前去关切地询问。朱允炆将自己的烦忧诉说出来:“如今各位藩王都各自拥有军队,若未来发生了什么变故,我该如何应对?”黄子澄听后不急不躁,露出淡然的微笑,安慰道:“藩王们手中的兵力,都是用来保卫自己封地的,若真有叛乱,朝廷是可以派兵征讨的。他们怎能抵挡得住呢?就像汉朝时期,七国的藩王当年再强盛,最终也都难逃灭亡的命运。”
朱允炆稍微安心了些,但黄子澄的建议虽然能舒解一时的困惑,却忽视了一个关键:在汉朝,有如周亚夫这样的名将镇守,而建文帝时期,却没有什么能够应对战争的大将。
历史的结局,大家都知道——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最终获得成功,而朱允炆的削藩举措却让自己失去了帝位。黄子澄虽然全心全意支持建文帝削藩,但他的三次建议都充满了致命的缺陷,最终也间接助长了朱棣的造反之心。
01. 屈居探花,成东宫伴读
展开剩余82%黄子澄,字子澄,原名黄湜,江西宜昌人。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,本应位列状元,但因朱元璋的一个梦,他屈居探花一职。朱元璋起初并不满意洪武三年的科举考试结果,便下令取消了这次选拔,改为地方推荐。直到洪武十七年,才恢复科举,学子们纷纷涌入京城。
当年,黄子澄与练子宁都被认为有极高的学识,因此大家都预料他们会分获状元和榜眼,但最后的状元却是一个名叫丁显的福建人。当时,朱元璋做了一个梦,梦中他看见大钉子缀着白丝,他将丁显定为状元,虽然年仅18岁。黄子澄最终屈居第三。
虽然没能成为状元,黄子澄的才学还是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,入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,后得太子朱标赏识,成为东宫的伴读。在太子朱标去世后,黄子澄逐渐接近了皇太孙朱允炆,成为他最信任的谋士。
02. 一“坑”建文帝
朱元璋去世后,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。他的东宫伴读黄子澄得到了建文帝的高度重用,黄子澄和齐泰一起担任了重要职务。面对已去世的太祖的藩王们的威胁,建文帝决定削藩,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。
然而,建文帝的削藩之策并不顺利,黄子澄提出了三个致命的建议,使得局势愈加紧张,最终为朱棣造反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第一个建议是从周王朱橚开始削藩,认为燕王朱棣的实力过于强大,不能轻易动手。但实际上,朱棣的反叛早已在准备中,这一拖延无疑让朱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
第二个建议是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。黄子澄认为这是表明朝廷对燕王的信任,实际上却是“放虎归山”。朱棣得以重聚家族,彻底放下顾虑,开始为自己造反做准备。
第三个建议是将北平的守将张昺撤换,任命李景隆为主帅。李景隆虽然出身显赫,但并无战场经验,最终在面对朱棣的攻势时,毫无还手之力。这一决定让朱棣成功逃过了朝廷的第一波进攻。
03. 黄子澄建议建文帝“放虎归山”
黄子澄的建议对于朱棣来说,无疑是助推器。他建议建文帝放朱棣的儿子回北平,并且使他们解除监视。这一举措给了朱棣极大的心理安慰,他的信心倍增,决定不再隐藏自己的反叛心思。
此时,徐辉祖等人也提出警告,建议建文帝不要轻信黄子澄,必须将朱棣的儿子留在京城,以免让燕王放松警惕。但黄子澄坚持认为,放朱棣儿子回去是朝廷的宽容之举,朱棣不会轻易造反。建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,结果朱棣的反叛心态愈加坚定。
04. 黄子澄建议换帅
在建文帝处理削藩事宜时,黄子澄还提出了要换帅的建议。他建议将北平的指挥使张昺换成李景隆,但却忽略了李景隆的实际能力。李景隆不仅未曾历战场,且过于依赖内外的帮助,完全没有应对朱棣反叛的能力。
朱棣得知此事后大喜过望,他知道李景隆的“软弱”将是他成功反叛的机会。果然,李景隆很快在战斗中惨败,为朱棣提供了逃脱和反击的时机。
结语
黄子澄的三次建议,无论是削藩时机的选择、放朱棣儿子回北平,还是任命李景隆为主帅,都为朱棣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。尽管他忠心耿耿,但却无法为建文帝提供实质的战略支持。可以说,黄子澄的建议,最终成了朱棣成功篡位的助推器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-查配资炒股-十大合法配资-股票加杠杆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