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7日,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内,大运河文化讲习所主题宣讲活动如约举行。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、运河文化研学基地主任、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王卫华,以“运河故事与通州气质”为题,通过鲜活的民间传说,为线上线下93.7余万观众解码运河文化的精神密码。
“优秀的运河故事是通州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。”王卫华以《乾隆游通州的奇闻逸事》开篇,讲述通州百姓将运河比作“聚宝盆”的传说,这则流传百年的故事里,不仅藏着通州依河而兴的繁华过往,更满含着当地人对家乡文化的深厚自豪感。她特别提到《铜帮铁底古运河》的传说,讲述运河修筑过程中,通州百姓不畏艰难、攻坚克难的艰辛历程,字里行间尽显通州人民 “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”的精神底色,让在场观众深刻感受到运河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。
展开剩余60%谈及通州包容创新的特质,王卫华教授以燃灯塔传说体系为鲜活案例展开解析。这座与文庙、佑胜教寺、紫清宫构成“三教合一”地标的古塔,衍生出纪晓岚督建、鲁班显灵、三霄娘娘斗法等传说。“无论是历史人物的故事还是神话形象的演绎,最终都指向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与文化包容。”王卫华表示,许多人到了通州,就像塔榆一样,长长久久地住了下来,把通州当做了家乡。如今,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,古老的运河文化正不断焕发新生,在新时代展现出更鲜活、更持久、更旺盛的生命力。
“听了今天的宣讲,我打算拍一条‘跟着乾隆游通州’的变装视频,用AI把传说场景进行还原。”自媒体创作者小陈听完宣讲后备受启发,在他看来,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是天然的“流量密码”,用Z世代的语言重新包装,更加有利于运河故事在年轻群体中传播。
从事文旅规划设计的王女士则从产业转化角度提出新构想“我们可以设计一条‘运河传说沉浸式步道’,用光影技术重现《铜帮铁底》治水场景,游客扫码就能触发AR版鲁班造塔动画。”她认为,通州的这些“活态文化”,完全能转化成文旅消费的知名IP,再搭配互动性强的主题文创产品,既能让游客深度感受运河文化,更能让他们把独特的文化记忆“打包”带回家,真正实现文化传播与文旅发展的双向赋能。
据了解,2024年,为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,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,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沉浸式宣讲阵地——大运河文化讲习所,通过“主题活动+常态活动”“专家宣讲+互动体验”的“组合拳”,让2757.6万余人次市民感受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七星配资-查配资炒股-十大合法配资-股票加杠杆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